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
王之涣自幼聪明好学,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簿,取衡水县令李涤的第三个女儿为妻,后受人诬陷诽谤,拂衣去官。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以为歌词。写五言诗尤甚,以描写塞外的风光为最,代表作五言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两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意象万千;五绝两联皆对的例子不多,这是最知名的一首。
“白日”对“黄河”,色彩温和且强烈;“依山”对“入海”,刚柔相济且和谐。“尽”与“流”,“尽”是终态,“流”是初态,动静搭档;“白日依山尽”,动线由高向低,收势;“黄河入海流”,形态由近及远,放势。
鹳雀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地居北方;另外三座均在南方,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岳阳的岳阳楼。黄鹤楼因崔颢的巜黄鹤楼》而闻名,滕王阁因王勃的巜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巜岳阳楼记》而闻名,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
王之涣留下的诗以巜登鹤雀楼》最为知名,大开大合,急起急收;尤其“千里目”与“一层楼”的关系,让后世知道何为一个人的眼界,何为一个人的心胸;眼界和心胸是一个人立足于世呈现高低的根本,格局正是这首《登鹳雀楼》的诗核与灵魂。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简单地说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一时。凉州是西北首府,天下要冲,曾经是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西北地区是寒凉之地,凉州因此而得名。凉州歌曲有异域之风,隋朝九部乐有七种由凉州输入,可见凉州曲乐的强势。又因凉州自汉至唐乃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冲突频繁,加之自古商道多匪患,发生在凉州的故事多之又多还离奇曲折,由此进行文学创作顺理成章。
《凉州词》遂成了诗人们的首选,很多诗人都写过凉州词。关于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有一个故事流传很久很广。
某一日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去旗亭酒楼饮酒听曲,因三人从未分出高低,三人事先约定,今日谁的诗唱者最多,谁最优秀。第一位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在墙上画一横;第二位歌女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高适在墙上画一横;第三位歌女嘴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蒋团扇共徘徊…”,王昌龄又高兴地再画一横。王之涣面子上有些下不来,他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这辈子不再与你们争高下”。于是姑娘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唱的正是王之涣最有名的诗作巜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地点不明,首句优美,有山有水,有动有静;苍凉一片的孤城与远处的万仞高山融为一体。“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笔下的景色萧杀,荒凉肃穆。黄白二色之中夹有蓝天,孤城身后还有嶙峋的山峦。大气磅礴,不留余地的将边塞的状美轰然推出,认人顿感个人之渺小,在大漠黄沙中居然还有坚持的将士,孤守边塞为国献身捐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静态孤寂的画面突然引入声音,苍凉悲怨。让《凉州词》无须配乐,即成《凉州曲》成为千古绝唱。
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许多版本常常有异,比如唐宋时期共有六个版本收录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中五个版本都将首句写成“黄沙远上白云间”,如果原本诗句是这样,此诗就可以完全解释了苍凉的意象,优美转向壮美。
不管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已经是千古悬案了。而我更喜欢“黄沙直上”的版本,苍老雄浑,不见柔情。体会一下中国文字之奥妙,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感觉感受,这才是我们读诗的根本目的。两个不同的版本给后世难得的文学鉴赏机会,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