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车辆 公司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社保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尘封的遗骸:河南枯井发现80余具疑似抗战将士遗骸,“一半以上不超23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10:00    

    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

    近日,河南许昌襄城县的一口枯井内发现一块骸骨,而后挖出80余具遗骸。

    据当地村民口述,这些遗骸可能是在1944年豫中会战中牺牲的将士,战后被村民从战场收殓于此。

    今年2月,“英魂回家”公益团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展发掘工作。团队在枯井中收殓了80余具遗骸,2个马头骨及大量子弹和皮带扣。经郑州大学考古专家鉴定,大多数遗骸均处于发育阶段,一半以上不超过23岁,有几例不到15岁。

    4月1日,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和褒扬科科长邵胜杰向媒体介绍,该局已经要求襄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保护好现场,成立工作专班,启动DNA检测及史料核查。邵胜杰表示,当前工作重点是核实遗骸身份及去世背景,是否与抗日战争相关,这需要严谨的调查才能作出结论。

    被收殓的骸骨。受访者供图

    考古发掘:

    河南枯井发现80余具遗骸,“有的不到15岁”

    河南许昌襄城县中冀村村民称,留下遗骸的,有可能是1944年牺牲于豫中会战“三冀庄阻击战”的战士,被村民收殓。

    “英魂回家”项目组负责人余浩第一次看到这口枯井时,井口已被厚重的黄土掩埋,表面土坡隆起,枯枝荒草覆于其上。

    他们在2023年接到枯井遗骸的相关信息,联动当地学者、志愿者成功定位枯井位置。今年2月26日,项目组正式启动掘土工作。

    机械挖掘进行了两日,团队才在地下4米深处发现第一块马头骨,而后人类头骨、躯干骨等遗骸碎片陆续出现。一同重见天日的,还有磨损的帽徽、破旧的皮带扣和大量未发射的子弹。不过,由于时间久远,无法辨认帽徽图案。

    由于土井空间局限,遗骸层层叠加掩埋,个体混淆不清,收殓难度偏大。所幸,土壤干燥,骸骨保存状态相对完整。一袋袋遗骸包裹被递出井内,装入密封箱,后以红布覆盖,撒上金黄的油菜花,以表敬意。

    从2月底到3月初,“英魂回家”项目组联合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团队,在此进行了两次集中作业。在6米深掘坑的底部,挖出遗骸80余具。

    经郑州大学考古专家初步鉴定,大多收殓的遗骸还处在发育阶段,一半以上年龄不超过23岁,有几例不到15岁。部分个体骸骨能看到创伤或致命伤,有的子弹直接贯穿头骨,有的被炮弹炸损严重。目前,尚未确定遗骸的年代范围。

    接下来,“英魂回家”项目组将联合当地政府修缮陵园,将遗骸妥善安葬,并借助DNA鉴定技术为其寻亲。

    4月1日,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和褒扬科科长邵胜杰向媒体介绍,该局已经要求襄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保护好现场,成立工作专班,启动DNA检测及史料核查。邵胜杰表示,当前工作重点是核实遗骸身份及牺牲背景,是否与抗日战争相关,这需要严谨的调查才能作出结论。

    出土的刀鞘、弹壳等遗物。受访者供图

    尘封的历史:

    “这里打了一场仗,收了许多遗体”

    中冀村的许多人,都能说出一段上世纪的历史。

    1944年,华北平原爆发豫中会战,日军第26师团在攻陷许昌后进入襄城境内。在中冀村的老城墙外,襄城守军第12军第20师与日军血战。

    彼时,日军呼叫了三架飞机和两辆坦克参与战斗,襄城守军受限于火力不足,最终在5月2日下午4时被攻破寨墙。驻守此地的将士几乎全部牺牲,只有少数几个人突围成功。

    硝烟散去,中冀村村民来到战场废墟,看到无数战士横尸野外。他们用担架或人力背驮,将一具具遗体运往十几米外的水井及周边土坑掩埋。村内还设有一处中转站,安置几张担架床,村民用仅剩的饭菜喂养伤兵。

    如上叙述,来自当地村民口述与学者田野研究。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余浩能确定的是,“这里打了一场仗,收了许多尸。”

    2025年3月中旬,曾有一家人从山东青州闻讯赶到河南襄城。他们自称第12军第20师上校团长曹和光的后人,携酒水、香烟、纸钱来此祭拜。“这是我们青州产的酒,让我爷爷带着他的勇士尽情地喝。”曹和光的孙子扶正了爷爷的相框,在祭拜时掩面抹泪。

    公益行动:

    勿忘历史,找到留在荒野里的抗战英雄

    在过去的10年里,这样的场景,“英魂回家”项目组负责人余浩见了许多次,每次都会动容。

    2015年起,“英魂回家”公益项目组成立。团队最初致力于在缅甸寻找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后在中国各省寻找并收殓抗战阵亡将士遗骸,是全国唯一专注于此领域的组织。

    出于对抗战历史和公益事业的兴趣,余浩在项目建立之初加入。他经历过找寻遗骸无果的失望,也见证了一辈子没见过生父的陕西女儿,跪在坟前喊出第一声“达”(陕西话中的“爸”)。

    “我们希望通过公益项目,找到被留在荒野的抗战英雄,妥善安葬,为他们建立陵园,纪念他们为保家卫国付出的生命和鲜血。”余浩说。

    截至2025年3月,“英魂回家”团队在全国寻找并收殓抗战阵亡将士遗骸1592具,修建修缮抗战纪念设施145座,举行跨越时空的悼念351场,帮助345个家庭寻找到在战争中失踪的亲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