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虾是特意为学生准备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分到四五只。”临近午餐时间,记者走进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宋彦龙告诉记者,除了大虾,孜然羊肉、牛肉胡辣汤、大盘鸡等菜品都是学生餐桌上的“常客”。
这得益于该县智慧教育2.0平台的加持,食材采购等数据随时可查,AI智能分析营养及安全性,时刻守护着学生“舌尖上的安全”。食堂后厨工作人员每日进行健康自检,数据同步上传平台,确保每一位接触食材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都符合健康标准。
去年以来,周口全市投入3300多万元,改善学校食堂1160所;引进节能、高效、环保新型设备2000多套;780所学校食堂改造污水排放系统,实施室内粉刷和修缮;826所学校扩大学生就餐空间,合理布局就餐桌椅。
“各位家长,为更好地做好‘校园餐’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学校准备聘请家长到食堂工作,有意向者请与学校联系。”为构建家长参与、社会监督的“校园餐”安全监管模式,周口市各学校向家长发出邀请。
孩子在校是否吃得好、吃得健康?这是每一位家长最牵挂的问题。为了打消家长的疑虑,全市提供“校园餐”的学校都成立了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为了当好校园餐饮安全的“守护者”,他们全程参与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早中晚餐询价和餐食质量改善等工作,真正实现了“零距离”监督。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现在我能亲自参与监督,心里踏实多了。”周口市文昌小学家长李敏认为,这种多方监督的方式,不仅让她对校园餐饮更加信任,也推动了学校食堂后厨管理不断优化。
如何保障学生吃得好?扶沟县用一条“硬规定”给出了答案:学校必须保证不低于学生餐费总额的65%用于食堂采购原材料。在这条规定的保障下,扶沟县每一所学校食堂的餐桌上,新鲜蔬菜、优质肉类等食材成为“主角”。
“为了实现对这一比例的把控,我们对‘财务共管系统’进行创新,彻底改变以往学校餐费管理的模式。”扶沟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万红宇说,学生餐费通过银行缴费小程序直接缴纳至共管账户,资金支出由供应商、学校、县教育体育局、银行四方共同核对确认,最终由多方监管的教育餐饮清算中心支付。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更确保了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实处。
制度已然确立,那么如何确保采购环节的透明与真实?答案藏在“智能收货系统”的科技力量中。智能化称重设备如同一位严谨的“守门员”,每一种食材都被精准记录,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与阳光采购系统无缝对接。验收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签收单,订单、配送单、收货单、结算单“四单合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闭环。各个环节均实现数字化运行,从农田到餐桌,每一斤食材的来源清晰可溯;从采购到结算,每一分钱的流向透明可见。
目前,扶沟县每一所学校的大门口,都贴着一张大大的二维码,它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将家长、学生与“校园餐”紧密连接,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学校的“阳光公示平台”便跃然屏上,“校园餐”的每一个细节——从食材采购到烹饪过程,从每日食谱到资金流向等都清晰可见,真正实现了“阳光下的每一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全市200多万名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前提,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善之举。”采访中,周口市教体局局长赵振郑重地说,接下来,将持续用好信息化手段,打造“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数字赋能、阳光监管”的周口模式,着力打造温馨和谐的就餐环境,把“校园餐”做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餐、幸福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丁玺 万志强 记者 庞珂)
作者:丁玺 万志强 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