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虽远,行则将至。过去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农业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春风拂过黔岭,万象更新。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我省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远谋近施、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精准施策,把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守得更牢;突出提升水平,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把乡村振兴抓得更好;突出深化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综合效能,把动力活力鼓得更足;突出协同联动,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强化党建引领,把工作责任压得更实,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贵州蔬菜在全国性会议上展示。邓钺洁 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贵州广袤的田野上升腾着春耕春种的火热氛围。农技专家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良种良法良技;各地高标准农田里,适用于山地的农业机械来回穿梭;农资供应和保障监管并驾齐驱;播种、育苗,农民忙个不停……
2024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1146.1万吨,比上年增加26.4万吨,同比增长2.4%,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全省粮食生产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提单产”的总体目标,分类施策、综合发力,集成推广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全面挖掘单产潜力,降低各类灾害损失,确保了全省粮食稳面增产。
万象更新的春天,新一年的粮油生产任务已分解下达各市州,我省将组织86个包县工作组在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关键时节下沉一线、蹲点指导,督促良种、化肥等农资调运发放,确保全面完成2025年粮油任务。
站在思南县凉水井镇安山村的耕地边极目远眺,那块块相连、片片相接的高标准农田,顺着山坡延展,颇为平整。“以前在零散坡地种植全看老天脸色,一年到头收不了多少粮。”得新土地合作社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去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坡地变平田,农田由小变大、从弯变直,不但农机进去了,还能手机控制灌溉、施肥,项目区制种玉米每亩能增产几十公斤。”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今年,我省持续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635工作机制”,充分发动农民深度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监管、验收、管护等各个环节,压实参建单位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
为守牢耕地红线,贵州创新推行“耕地身份证”制度。在铜仁市江口县,每块耕地植入电子芯片,卫星遥感每季度自动比对耕地用途,查处违规占地案件效率大大提升;
“过去石头缝里种玉米,亩产不到300斤;现在用上‘天眼地网’,水稻亩产破千斤!”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智慧农田示范区,农民黄大勇指着田间的物联网设备介绍。这里依托北斗导航、5G传感技术建成全省首个“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土壤墒情、病虫害和气象数据;
“手机下单,农机上门,比打车还方便!”在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种植大户陈海通过“黔农服”APP预约了水稻插秧服务。次日,富民农机合作社的无人插秧机便开进田间,6小时完成50亩插秧作业。这种“共享农机”模式通过整合全省1.2万家农机合作社资源,实现“线上派单、线下服务”,2024年累计完成跨区作业超过380万亩,为农户节约大量成本;
智慧农业在升级,农技服务不停歇。“在马铃薯栽种的过程中,从开沟、起垄,到播种、施肥,再到覆膜,都是一次性完成。”贵州贵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佳林近日一直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凉山村指导农民机械播种,顺带普及品种的选育。他介绍,一台农机配备4名人员,一天可以播种20余亩,相比传统人力作业,效率提高了10倍。选对品种再配上机械播撒,能够保障马铃薯出苗整齐均匀,有效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
为了大地的丰收,自春耕以来,贵州各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耕生产技术培训,推动春耕生产开好局、起好步。今年,贵州将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粮油生产任务,力争粮食单产继续提升,确保稳产保供。
农技专家在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白盐井村指导生产(资料图片)。 向忆峰 摄
筑牢堤坝巩固脱贫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1642元增加到2024年的15856元,年均增长8%。”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在3月8日晚举行的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上说,贵州48%的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2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医疗、教育、科技组团式帮扶重点县全覆盖。同时,贵州也强化易地扶贫搬迁,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5.5%,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全体村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说:“乡村产业要壮大,只有凝聚力量、抱团发展,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才能推动资源更聚合、产业更兴旺、民众更富裕。”
在促进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增收方面,塔山村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发展,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及辣椒、油茶等特色农产品,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
目前,大有镇12个村(社区)合作社全部入股塔山村生猪、肉牛养殖项目。累计兑现分红1181万元,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均超过70万元,带动130名村民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塔山村农业产业产值向亿元迈进。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贵州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安排衔接资金37.9亿元实施产业奖补到户,带动413万人增收。下达20个重点帮扶县财政衔接资金71亿元。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62.1万人。
此外,贵州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基础上,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有效衔接,组建近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万多名,实现脱贫村全覆盖。
探索建立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系统,全年累计识别81.4万人,落实分类帮扶措施,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扎实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以“四项行动”为抓手共建粤黔东西部协作升级版,持续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推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
在毕节市威宁县雪山镇,脱贫户马小翠的手机每周都会收到“防贫保”推送的岗位信息。“通过‘防贫预警平台’大数据比对,系统自动给我匹配了食用菌基地的岗位,月工资3200元。”贵州建立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平台,整合医保、教育、就业等12个部门数据,2024年发出预警信息2.1万条,实施帮扶措施4.3万次。
东西部协作的“就业帮扶车间”成为防贫新阵地。广州市对口援建的黔南州罗甸县边阳镇产业园,建成48条果脯加工生产线,吸纳1600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元。全省创新“以工代赈+”模式,2024年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超过3800个,带动超23万低收入人口就地务工。
全省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推动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持续向重点帮扶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细化“六条路径”,盘活处置农村闲置低效资产项目数量占比98.5%。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61.8%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搬迁劳动力就业96.98万人,就业率96.29%。
外省收购商在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将新鲜采摘的豌豆尖进行装车。 王立信 摄
链式发展“接二连三”:特色产业锻造“山地经济”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500亩“5G+物联网”蔬菜基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植株生长数据。“粤港澳订单刚到的‘苗岭鲜’菜心,今晚采收明早就上港人餐桌。”技术员李航在平板电脑上轻点,水肥一体化系统即刻启动。该基地通过“云端种养—冷链直运—社区团购”模式,带动周边7个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农产品溢价达40%;
“辣椒指数”牵动全球味蕾。在遵义市新蒲新区,中国辣椒城电子交易大屏实时跳动全球交易数据,2024年辣椒期货交易额突破200亿元。依托国家级辣椒市场,贵州建成从育种、种植到加工、物流的全产业链,培育出“遵辣12号”等7个突破性新品种,辣椒加工转化率达78%,全年出口额超5亿美元。;
刺梨产业迈入“百亿级俱乐部”。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全国首条刺梨纳米保鲜生产线投产,攻克了鲜果保存期短的技术瓶颈。通过与华大基因合作开发的分子育种技术,刺梨维生素C含量提升至2800mg/100g,衍生出口服液、冻干粉、面膜等60余种产品。2024年全省刺梨综合产值达135亿元,带动35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从“土特产”到“新业态”,贵州正以“接二连三”的产业魔法,让绿水青山释放出叠加效益。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高海拔低纬度,独特的气候禀赋,丰沛的雨水以及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孕育了以都匀毛尖、遵义朝天椒、兴仁薏仁米、麻江蓝莓、修文猕猴桃、三穗鸭、关岭黄牛、大方天麻、雷山银球茶、黔北麻羊等精品为代表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近年来,贵州用标准化的现代种养植和加工技术,大力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贵州黄牛、镇宁蜂糖李、兴仁薏仁米等已具有一定的品牌溢价,抹茶、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产业也正在崛起。
2月28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把肉菜蛋奶等大宗农产品稳定供应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省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各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迅速崛起,有效扩大了贵州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及知名度,推动贵州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接下来,贵州将聚焦“3+5”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增涉农加工企业100家、省市县共抓引领型加工企业100家,打造更多休闲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用品等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以上。围绕“两红三绿一抹”,开发新茶饮、扩大出口量、提升贵品质。加强中药材产业GAP基地建设,发展“贵天麻”产业集群。狠抓产业融合,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地区布局更多“贵州黄牛”“三穗鸭”等农产品直销专卖点、餐饮体验店,建设贵州酸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茶园、花海、稻田等田园风光,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因地制宜发展康养、研学、群众体育、乡村民宿、民俗文化和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
3月5日,毕节市黔西市锦星镇青沟村村民驾驶农机翻耕土地进行春种。胡毅 摄
善治兴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乡村蝶变
清晨的薄雾散开,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家家户户门前的“文明积分二维码”成为新风景。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获取积分,可在“道德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数字村规”实施以来,该村红白事支出下降70%,矛盾纠纷减少85%,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云上乡村”建设同时按下快进键。黔东南州雷山县打造“5G+数字乡村”平台,集成智慧党建、应急调度、农产品溯源等18项功能,村民通过手机即可办理43项政务服务。2024年全省建成数字乡村示范点1200个,农村污水处理率提升至68%,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5G基站突破6万座,数字化正在重塑贵州乡村的肌理与灵魂。
目前贵州正推行的“两清两改两治理”,绘就着美丽乡村新画卷。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蜕变实践,其实不难。
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乌江岸边的垃圾分类亭格外醒目。“烂菜叶堆肥,塑料瓶回收,电池单独处理,现在村里垃圾减量六成。”村支书尤荣学带着“巾帼环保队”沿江巡查。该村创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模式,建成贵州首个村级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2吨,产出的有机肥直供村集体果园。全省同步开展“污水革命”,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让农家乐污水变清流,COD排放浓度下降90%,昔日的“臭水沟”成了游客打卡的生态景观带。
“政府补贴3000元,我家旱厕改成了冲水式,洗澡间也装上了热水器。”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村民杨胜华展示着新改建的卫生间。针对喀斯特山区改厕难题,贵州研发推广防渗漏三格化粪池、沼气联户厕所等7种改厕模式,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养殖大户李德发的猪圈实现“雨污分离+发酵床”改造,粪污经处理后变成有机肥,“以前苍蝇满天飞,现在养猪场干净得像车间,肥料还能卖给周边茶园。”
广大乡村焕新颜,农民笑开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贵州正在用辛勤汗水创造美好生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刘绍波
二审 刘悦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