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为冥器(明器),又名谷仓罐、堆塑罐、粮罂罐和皈依瓶等,常见于汉代至宋元时期南方地区的墓葬中,为亡魂“归一之所”的随葬器物。
青海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魂瓶。这件魂瓶敛口,长颈,鼓腹,圈足,无盖。通体施青白釉,白中泛青。颈上端有荷叶状沿边,下有四环状系;颈身贴塑图案分上、中、下三组,上部贴塑盘龙飞凤翱翔在云朵之间,龙首高凸近似圆雕,高雕飞凤昂首引颈,龙首后侧有云朵侧突上托圆镜;颈身中部塑贴一人,两边分饰鹿、狗、灵芝;下部一周环立十三俑人,中间有飞禽相隔;瓶腹素面。圈足无釉。此魂瓶采用高浮雕、圆雕等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器身修颀秀美,造型生动。
魂瓶是由早期的谷仓演变而来。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忠于殷商,誓死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希望他们在冥界不再挨饿,以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
汉代的谷仓罐和五联罐多为陶制,仍以储粮为主。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堆塑罐大量出现,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魂瓶开始具备安魂镇魂的功用。汉至唐,魂瓶多以陶质和青瓷为主。宋朝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青白瓷制造业迅速发展,能够烧制出青白釉堆塑长颈魂瓶。这一时期,魂瓶修长秀颀的体态体现了宋人以瘦为美的观念。
魂瓶上所塑之物,往往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待遇和家庭状况,并且希望死后到达所谓的“冥界”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从这些形象可以解读出其既是安魂的法器,又可作为冥界飞升仙界的桥梁。
策划:马 钧 王丽一;
撰文:吴海涛;
拍摄:辛元戎 刘珂瑜;
制作:刘珂瑜;
主编:辛元戎;
编辑:韩丽萍;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