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恶意抢注,本市将探索建立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试点;扩大“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范围,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对涉企收费、闭店企业开展监测预警……昨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推出28项工作举措,助力首都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多项服务企业新政今年落地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市市场监管局已连续五年出台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方案,在推进商事登记领域制度创新上,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将推出一揽子新举措。制定发布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登记注册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提升登记注册规范化水平;研究出台北京市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规定,针对博物馆、公园、轨道交通等场景的住所需求,释放更多场所资源。
为了预防恶意抢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制定《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办法》,率先探索建立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试点,将驰名商标、老字号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晓度的知名商业标识,纳入预防性保护信息库,防止知名商业标识未经授权被其他企业登记为企业名称等。
更多服务企业的新举措也将在今年落地实施,本市将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对企服务事项清单》,集成市场监管部门涉企服务事项,提供事项办理内容、办理方式等信息,汇聚惠企服务资源,方便企业快速找到所需服务;另外还将优化住所智能校验服务,校验通过的经营主体可免于提交书面住所证明材料;对《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进行修订,将调整食品经营者细分类、优化散装食品审查要求、取消销售散装熟食需要设立专用操作间等审查要求,依法拓展免于现场核查的经营项目范围,进一步减轻食品经营主体负担,助力经营主体灵活高效运营。
非现场检查占比将超过五成
2024年,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大力推动“扫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今年对于这项工作,《工作方案》也给出了具体任务目标。
本市将丰富监管手段,推进智慧监管、信息共享、书面核查等方式在监管业务中的应用,拓展实施范围,推动各区各部门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50%以上,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完善“扫码检查”工作机制,加强检查源头管控,加大对检查计划任务的统一规范管理,推动形成查前扫码、检查亮码、监督用码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执法检查公开、透明;扩大“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范围。以“风险+信用”推动各领域企业分级分类,将更多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在信用修复方面,本市将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提示函“两书同达”,完善“两书同达”机制,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实现信用修复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对于已完成年报补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无需自主申请信用修复,由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方式,将其移出异常名录,实现信用修复“免申即享”。
制定轻微违法行为轻罚清单
预付式消费商家携款跑路,让消费者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现状,本市将加快构建市场监管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明确各类风险分析研判、线索流转、核实处置等规则,对涉企收费、证照超期、闭店企业风险等开展监测预警,通过丰富监管技术和手段,提高风险监测精准性,提升精准监管和穿透式监管能力。
另外,本市还将持续推行柔性执法。制定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行为减轻处罚清单。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防止“类案不同罚”“小过重罚”等问题。更好运用提醒告诫、行政指导等方式,在依法履职中体现执法温度。
文/本报记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