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车辆 银行 公司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社保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骨灰盒要挑粉色的,寿衣当OOTD?年轻人的生死观究竟是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6:01:00    

    清明又至,又到了想念的日子。

    去年,聚焦中国香港殡葬业的《破·地狱》上映,票房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将几代人对生死的不同理解放到台前。4日,电影加长版正式上映。而丧葬元素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不过是生死讨论的冰山一角。

    据中华遗嘱库最新的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有2461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有媒体曾就“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立遗嘱”发起讨论,有人是想体验跟世界说再见的感觉,但超半数人则“怕意外发生时,来不及跟世界体面告别”;近年来各种新式丧葬品牌涌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经在给自己挑骨灰盒……

    或许,这一代人正在用行动重建自己的生死观。

    一批人已经在设想自己的身后事了

    你有设想过自己的身后事吗?

    过去,这个话题讳莫如深,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不寻常”的告别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

    今年2月2日,大S徐熙媛因流感引发肺炎在日本不幸去世。与“热闹”的热搜格格不入的是大S的足够“安静”的追思会。

    据媒体报道,大S在生前曾给亲友留下嘱托,称自己“最想要的告别式,就是要开心、欢乐,大家喝我最喜欢的香槟,吃好吃的东西,大家来了,千万不要哭”。在安葬骨灰前的某个傍晚,至亲好友齐聚大S家,一同向她告别追思,以香槟、水果和音乐与她告别。

    死亡的时间是未知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观念对传统习俗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人们对传统葬礼的参与度和认同感逐渐降低,并渴望以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式与生命告别。

    今年1月,杨天真将40岁的生日宴办成了与39岁的告别式。除了既定的看照片、致辞、留言环节外,杨天真还安排了一个自己躺在花床上接受亲友逐一入场缅怀的环节。

    此外,她还提前为告别式准备了“遗照”,因为觉得拍张照片太无聊,她选择去画家朋友的工作室,为告别式画了一幅彩色肖像画。

    将生日办成葬礼,这或许是一种行为艺术,但确实又引发了更多人对身后事的讨论——

    有人说自己离世后,只希望三五好友齐聚,讲讲自己生前的故事;

    有人说想要把骨灰撒到海里,想“树葬”,变成大自然的一部分;

    有人说希望能用自己偶像的歌曲当告别仪式BGM……

    身后事可以避而不谈,可生死无法回避。愿意讨论生死,或许是重建生死观的第一步。

    带父亲到买手店选骨灰盒,新式丧葬品牌在崛起

    都在说一代人正重建生死观,那重建到哪步了?或许可以从“风华正茂的我开始给自己挑骨灰盒”这个地狱笑话聊起。近年来,讲究东方美学的新式丧葬品牌涌现,更年轻的从业者带来了更前卫、先锋的观念。成立于2023年的中国原创善终产品设计品牌“归丛”便是其中之一。

    是否真的有一代人正在重建生死观?比起我们不断论证,从业者的回答或许是更真实的讲述。于是,我们与“归丛”的创始人高古奇、策划师兼设计师小昱和视觉设计师宇涵发起了一次对话。

    归丛,成立于2023年,秉持着“用美与温度予逝者以释然,予生者以慰藉”的理念,设计出更具美感的丧葬用品。2025年1月,品牌旗下的生命服务机构“归丛告别事务所”发布,提供生前告别策划、身后追思策划、生命礼仪服务和人生回忆撰写服务。

    初识归丛,你大概很难不感慨:这也太美了吧,完全看不出是丧葬用品!

    外观的截然不同使归丛大有颠覆传统的意味,而品牌主理人高古奇坦言,自己并不赞同这种简单地将外观变化理解为颠覆传统。

    “我们一直是尊重传统、尊重中国文化的,在我们的设计里也能看到,并非是纯西化、不接受中国元素的,恰恰相反,我们喜欢很多中国传统殡葬元素。像(案例中)披麻戴孝的服装、纸钱、装纸钱的袋子其实都是非常美的。”

    由归丛策划的一场南方乡村葬礼,或许可以很好地体现其对传统的态度。

    死者家属想为一生都生活在乡村的父亲办身后告别仪式,他既希望不脱离乡村,以免让乡亲觉得违和,又希望告别仪式能符合现代审美,作为最后一份给父亲的礼物。

    这场南方村庄的葬礼也是团队成员小昱印象最深的一次策划,并坦言这个策划让她对哭丧和敲锣打鼓等习俗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葬礼最后也有敲锣打鼓,但我觉得氛围挺好的。没有撕心裂肺的哭,乡里乡亲都是默默地来,点个香,有的粗老汉也会忍不住抹眼泪。现场会有种心往一处使的感觉,大家都想为老先生最后做一些事情。”

    当新式葬礼遇上传统农村,万万没想到的是,“温馨”成了这场农村葬礼最大的关键词。

    “他们没见过这样的葬礼,都觉得特别温馨且没有恐惧感,在现场能看到小孩在空间里跑来跑去,大家一起吃甜品……没人会将它当成是阴森恐怖,或是有不好预兆的空间。”高古奇回忆道。

    在外观变得更现代、好看之外,新式殡葬品牌的“新”还体现在哪?高古奇给出了“重告别,轻葬礼”的答案。

    “打开脑洞,告别可以变得美好,这就跟殡葬公司完全不一样,我们更关注怎么去思念这个人,怎么去把他的情感做到位。”

    “把情感做到位”首先体现在定制化产品中。团队另一位成员、设计师宇涵提到,曾经超乎自己想象的定制灵牌,灵牌只有一句“隔着世界,永远爱你”。谈及这个灵牌,宇涵也直言,“我们会在科普视频里跟大家讲,传统的格式该怎么写,或者说建议大家该怎么写,但还是偶尔会被一些有想法的客户感动到。有的是写给别人的,有的是写给自己的。”

    其次,对于情感和告别本身的关注,还体现在生前告别策划中。今年1月,事务所就完成了一场特别的二次元告别仪式。

    17岁少女Bonny因为疾病而进入生命的倒计时,她的母亲希望为女儿举办一场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的生前告别仪式。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归丛团队完成了这场在病房里的策划,给Bonny留下了意义非凡的一天。

    “当想到她才17岁,还没有高考,接下来的人生还很长,但是她没有机会经历了,当下那刻是非常触动的。”宇涵回忆道。

    当谈论重建生死观的话题时,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以为,这可能是90后、95后,甚至是00后的观念。高古奇告诉我们,像Bonny一般的年轻人离死亡还比较遥远,他们对生死的讨论还大都止于讨论,真正付诸行动的,其实是80后、70后等年逾不惑的人。

    创立归丛后,高古奇更直观地感受到国人在生死议题上的看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很多中国人是沉醉于谈论死亡的,觉得这是一个很前卫、很酷的话题。另一方面,当你让他真正去接触殡葬店或殡葬用品时,他又会产生生理性的排斥。会有点叶公好龙。有年轻人带父亲来看归丛,提到如果自己身故,父亲可以在这买哪些产品;团队里90后、00后的伙伴很多;大家也会买我们的产品自己用,像今天屋里有点冷,就有同事穿了件寿衣。”

    小昱显然是这群“先锋”年轻人中的一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小昱分享了不少像“寿衣OOTD”“光明正大吃贡品”等内容,对此,她不太担心被指责不尊重逝者,反问道:“为什么要给衣服加一个标签叫寿衣,它不就是一件衣服?我觉得,寿衣只是我死去后,穿走的最心爱的一件衣服而已。”

    -

    知死而知生。

    如非真正操办过,绝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清楚,亲属离世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就如高古奇所说,“很多人是没有时间准备和思考的,大都是被动的、被安排的状态,而这样往往是没有办法好好告别的。”

    比起流于表面的将生死挂在嘴边当作谈资,我们更希望借节日进行一次短但必要的思考——与其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如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如何直面生死,如何告别,何尝不是如何活好这一生的答案?

    雨衣

    责编 吴耀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