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车辆 公司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社保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名制运行10年,诈骗却不减反增?虚拟号码成重灾区该如何监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09:42:00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的生活与通信紧密相连。当你满心期待地拿起手机,却一次次被莫名的骚扰电话打断,或是收到令人胆战心惊的诈骗信息时,内心的烦躁与恐惧可想而知。曾几何时,为了给我们营造一个安全、清净的通信环境,国家重磅推出手机实名制政策,本以为这是一把利剑,能斩断骚扰与诈骗的黑手,可现实却让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多年过去,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愈发猖獗,虚拟号更是如野草般泛滥,甚至还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手机实名制为何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层迷雾。

    2015 年,国家正式推行手机号码实名制政策,规定新办理手机号卡时,机主必须携带身份证办理,或通过扫脸认证,否则无法办理新手机号。这一政策的初衷无比美好,旨在保护用户隐私,打击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那时的电信诈骗堪称 “花样百出”,中奖消息漫天飞舞,退货换机票的骗局四处横行,甚至还冒出 “秦始皇发短信求打钱帮忙回宫” 这般荒诞不经的套路,让人们防不胜防。从管理层的设想来看,实名制实施后,每个手机号都能精准追查到申请者信息,一旦出现骚扰或诈骗苗头,便能迅速锁定手机号背后的机主。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一政策沉重一击。十年光阴匆匆而过,骚扰电话依旧如 “打不死的小强”,肆意侵扰着人们的生活;诈骗电话更是变本加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每年被骗者数不胜数,造成了巨大的金钱损失。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骚扰和诈骗电话来电显示的往往是虚拟号,你能接听却无法回拨,查询不到任何信息,而对方却对你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叫错。本是反诈骗的政策,却似乎成了诈骗分子的 “帮凶”,着实让人无奈又愤懑。老百姓们老老实实响应号召,进行实名制注册,却依然难逃骚扰和诈骗的魔掌,这怎能不让人细思极恐?


    面对这一乱象,人们不禁要问:手机号实名制是不是已经名存实亡?那些神秘的虚拟号又是从何而来?很多人认为虚拟号是实名制监管下的漏洞,毕竟正经行业为了方便客户联系,绝不会使用无法回拨的虚拟号。如今,虚拟号已然成为骚扰和诈骗电话的 “重灾区”,让老百姓头疼不已,也引发了对手机号实名制政策的巨大质疑。但实际上,虚拟号并非传统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的产物,而是由虚拟运营商提供。起初,虚拟号主要应用于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领域,随着人们对网络身份需求的增加,其应用逐渐偏离正轨。

    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电子商务等领域,虚拟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为相较于实体号码,它获取起来更为容易。用户通过虚拟运营商的官方渠道,完成注册操作即可获得虚拟号码。但后来,第三方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些平台大量出售现成的虚拟号,尽管宣称 “号码合规”,背后却暗藏猫腻。利益链的形成,使得虚拟号泛滥成灾,成为骚扰和诈骗分子的 “得力工具”,他们利用虚拟号单方通话且难以追查的特性,肆意妄为。

    虽然虚拟号的使用者难以追查,但虚拟号的运营商还是有据可查的,毕竟提供虚拟号的运营商都需备案登记。所以,虚拟号被用于骚扰和诈骗电话并非无法治理,只是目前缺乏相关部门的强力整治。而令人深恶痛绝的诈骗电话,尤其是来自东南亚的诈骗电话,很多并非使用虚拟号,而是借助虚拟拨号技术,包括 GOIP 和 VOIP 两种。诈骗人员在东南亚拨打国内手机号,通过这两种技术将来电号码伪装成国内号码,以此降低被骗者的警惕心,提高诈骗成功率。

    虚拟拨号的关键在于国内的真实号码,这些号码已通过实名认证,但认证信息可能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或是被诈骗组织购买。手机号码实名制后,我国刑法新增 “帮信罪”,专门针对那些用个人信息注册手机号并随意倒卖的人。正是这些倒卖号卡的行为,给了东南亚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他们无疑是诈骗分子的帮凶。为此,公安部门实施 “断卡行动”,加大打击力度,斩断高价售卡的利益链条,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帮信罪” 也因此成为被起诉人数位居第三的罪名。


    了解了虚拟号和虚拟拨号技术,以及诈骗分子的操作手法后,我们对诈骗有了更多防范意识。但对于被滥用的虚拟号,该如何规范呢?有人建议对虚拟号像实体号一样进行实名注册,然而虚拟号依托互联网,不存在地理区域界限,且随时变化,旨在隐藏真实号码信息,实名制后如何分配等问题难以解决。虚拟号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日常生活中,它也有积极作用。

    比如网购和外卖中,虚拟号投入使用后,快递单上显示的虚拟号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避免被商家骚扰威胁。虚拟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用户如何使用。在快递外卖行业,它是保护隐私的利器;在不法分子手中,则成了骚扰工具。如何使用和管理虚拟号,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解决。

    有关部门应针对老百姓关心的骚扰电话问题,尽快出台整治措施。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和技术,社会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我们不能因虚拟号存在问题就将其 “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国家和公众应齐心协力,坚决打击非法使用虚拟号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老百姓也要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不法行为的警觉,如此才能减少虚拟号带来的骚扰。


    在这场与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的 “战争” 中,我们不能退缩。手机实名制政策虽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努力。虚拟号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秘密,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就一定能逐步改善现状。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真正拥有一个清净、安全的通信环境,不再被骚扰和诈骗电话所困扰。大家对于治理虚拟号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营造良好的通信环境出谋划策。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