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重视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重要问题,把我们党对调查研究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什么是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层面,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之所以说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而得出的客观结论,彰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融通。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会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也只有使这种认识和科学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有机联系。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只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调查新情况、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全文】
通过调查研究来破解难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通过对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邓小平走遍全国多省市,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部署38个重点课题、指导1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广泛集中党内外智慧,形成重大改革命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描绘了蓝图。可以说,我们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接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全文】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重在求“深”,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更要看“后院和角落”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重在真发现问题、真面对问题、真解决问题,只有把更多目光投向看似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后院和角落”,多从细节细微处用功用力用情,多朝着基层走、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始终秉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时搞得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到头来却什么实际问题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这背后,或许有工作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是因为调研的形式主义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味道过重。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在调研时习惯于坐在车上沿着设计路线隔着车窗看亮点、看表面,只看到了面子上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后院和角落”的急难愁盼。这种“观光式”调研,不仅失去了调查研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且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党和国家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走进“后院和角落”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既是检验调研质量的“硬指标”,更是检验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全文】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
点击查看“理论圆桌会”栏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