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当下,AI不可避免地开始侵占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演化与进步,而艺术的表达,尤其在音乐创作的层面,仍然还依赖着人类的灵性与情绪想象力。
人类文明的起源,即伴随着艺术的开始。艺术是古老而延绵不绝的,在不同的时代呈现着人类对于历史与未来的描摹。如今,AI不可避免地开始侵占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人类表达生命与想象的又一个新途径。作为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节中节”,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第二届音乐科技融创节第一场展演《未来诗——古筝×AI视听音乐会》的演出中,我们可以听见并看见,艺术家借由AI的方式延展对“人机共生”的想象。
在音乐会中哪些部分由AI生成,哪些部分又由艺术家创作?这个问题似乎也是对进入剧场的每一位观众进行的一场辨别实验。AI所生成的艺术内容,常常被认为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是杂糅着丰富的样本但却丧失主体性的。而人类的艺术创作应该是具有温度的,是充满着情感的表达与直觉的冲动的。艺术家王萌与于淼如何在一场音乐会中,用古筝与电子乐融合并联合视觉的方式,呈现他们对于AI与艺术之间的共生与矛盾?
音乐会的篇章始于来自AI的五段语音,分别是对于“存在”“孤独”“意识”“自由”“生命”五个词语的解释,呈现了AI对于人类学习后的认知。而后名为“静默的生长”的第一章,在氛围音乐的风格中展开,艺术家于淼演奏的古筝以简单的旋律织体进行,而氛围音乐以及古筝所衍生出的各种延迟、重复等效果,始终在包裹着古筝——这一全场唯一的原声乐器,不断地在音响上“生长”,而此时视觉也呈现着如同反色效果的植物一般,无尽生长。
极简主义风格的音型素材处理方式贯穿着第二章“进化的悖论”,而其中呼应着来自日本街头的素材画面,古筝奏出的也是极具传统音乐风格的旋律,成为一种传统东亚美学的具象。
虽然艺术家在节目册中强调,音乐是以“非叙事”的方式进行编排,但音乐会进入到第三章,似乎可以尝试用叙事的视角进行解读。开场曾出现的AI语音段落,以更为多元化的音色以及碎片式的词汇重新拼接,最终重构为一句新的诠释,即AI视角对于人类生命的重新定义。而其中音乐与视觉的不断展开,似乎是代表着认知不断生成、解构、重构的循环往复。第三章在视觉的呈现上是混沌的,音乐则有着更为显著的节奏律动与饱满的层次,声与光更直接。
在音乐会之后的演后谈环节中,王萌解释了AI生成的部分——音乐仅在开头的短小段落,更多地运用于视觉呈现。虽然两位艺术家曾花费了许多时间尝试AI生成不同的音乐,但仍难以在这些生成的音乐中展现来自他们的个体表达,因此最终仅保留了开场的一小段不完全的AI生成音乐段落。
显然,这样的回答不禁让人松了一口气,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演化与进步,而艺术的表达,尤其在音乐创作的层面,仍然还依赖着人类的灵性与情绪想象力。
正如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音乐科技融创节始终在探索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打破想象的边界,让艺术延伸出更丰富的表现方式,并在新科技的手段之下进行艺术的反思或成为艺术创作的又一原动力。但最终,艺术仍需要人类的感性与知觉,因为艺术需要温度。
作者:彭晔瑜
图片:网络图
编辑:小 开
责任编辑:李 纬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