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也记载了孟子与魏王和齐王的对话,说明了他所秉持的儒家治国思想,可以让后人有所借鉴。
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邹人孟轲来见魏惠王。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费县、邹县一带,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商鞅出兵打败魏军,惠王迁都到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古书中的孟子画像
王说:老头子,你不远千里而来,会让我国有什么利吗?
孟子说:君何必说利,只有仁义而已!君说让我国有什么利?大夫说让我家有什么利?士庶人说让我身有什么利?上上下下都只求利,这样就会让国家危险了。没有讲“仁”还会抛弃他的亲人而不顾的,也没有讲“义”还会抛弃其君主而不顾的。
王说:讲得好。
当初,孟子以孔子的孙子子国为师,子思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曾为鲁穆公的老师。孟子曾问子思:治理国民,先要做什么?
子思说:先让他们得到利。
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化国民的,也只有仁义而已,何必说什么利?
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让国民得到利的。在上的人不仁,在下的国民就会不得其所,在上的人不义,在下的国民就会喜欢欺诈,如果是这样,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周易》里说:利就是义之和。又说:利是用来安身的,这样的利就是尊崇德,这都是最大的利。
这是孟子初次见到梁惠王时告诉他的话,中心意思是说仁义与利是不可分开的,只讲利,不讲仁义,就不是真正的利,而最大的利,就是实行仁义,最终一定会让国家与民众都得利。反过来说,如果你讲的仁义不能让国家和民众得到利,那也不是真正的仁义,而虚假的仁义,等于是自欺欺人。
在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孟子进宫见了襄王后出来,对别人说:
看上去,他不像一个国君,靠近他,也没有什么让人畏惧的。但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让天下太平?
我回答说:这要靠天下的统一。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
我回答说:不喜好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谁会赞同这样的人?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都会赞同这样的人。王知道田野里的禾苗吗?在夏季的七八月里,旱而无雨,则禾苗就干枯了,这里天上的云油然而生,充沛的雨水降下来,则禾苗就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不喜好杀人的人来统一天下,就像这样,天下的人都喜欢跟着这样的人来统一天下,又有谁能抵抗得了?
这是孟子向新上台的国君讲述不要崇尚暴力,而要用仁义来统一天下,因为不用暴力的君主,会得到天下民众的欢迎与拥护,因此能形成最强大的力量,最终必会统一天下。
到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孟子来到了齐国,齐宣王问孟子:
有人告诉我,不要攻打燕国,但也有人说应该攻占燕国。齐与燕都是大国,有万乘兵车,如果期望在五十天内就攻下燕国,光靠人力是不够的,但不攻下燕国,又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殃,还是攻占燕国吧?你看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取燕国时燕国国民表示高兴,就去攻取它,古人就有这样做的,这就是用武力讨伐殷纣王的周武王。
如果攻打燕国而燕国国民不高兴,那就不要攻取它。古代已有人这样做了,这就是没有攻打殷纣王的周文王。
作为一个万乘大国而攻打另一个万乘大国,对方的国民箪食壶浆来欢迎前来攻击的军队,这只是出于一个原因,即前来欢迎的国民是想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如果让他们觉得水更深、火更热,他们是不会表示高兴和欢迎的。这都表示是天命,人是对抗不了的。
但齐国还是出兵去攻打燕国,其他各国诸侯都准备来救燕国。此时,齐王问孟子:
诸侯们都想攻打我,拿什么来应付?
孟子说:我听说:靠方圆七十里的疆域就能成为天下的君主,在历史上就是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没有听说有着方圆上千里的疆域还害怕别人的。《尚书》里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的痛苦就会消除了。现在燕国君主对他的民众实行暴虐的统治,齐王如果率军来讨伐他,燕国民众就会认为这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于是箪食壶浆来欢迎齐王的军队。
但要是杀了燕国民众的父兄,关押了燕国民众的子弟,毁坏了燕国的宗庙,把燕国的国家重器都掳掠到齐国来,这样做,又怎能让人认可呢?
天下的人本来都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通过攻灭燕国而使齐国的疆域成倍扩大,又不行仁义的统治,这是要让天下诸侯都动兵来讨伐齐国。因此,请大王紧急下令,把燕国的俘虏都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国家重器,与燕国民众一起商量,扶立一个新的燕王,然后让齐军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不让各国出兵来救燕。
但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
不久,燕国人就反叛了,齐王对人说:我有愧于孟子。
齐国的大夫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来见孟子,问:周公是怎样的人?孟子说:他是古代的圣人。
陈贾又问:周公让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监管商纣灭亡后的遗民,但管叔却与商的遗民一齐反叛。周公事先知道管叔与商民会反叛才让管叔去监管的吗?
孟子说:周公怎会事先知道呢?
陈贾说:这样说来,圣人也会有过失了吧?
孟子说:“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管叔是他的兄长,周公的过失,不也是可理解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过失则改之,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还接着干,而不思改正。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民众都能看到。等到他改正了过失,民众也都仰望他。而现在的君子,不仅继续其错误,竟然还要找很多借口来文过饰非!
通过《资治通鉴》记录的孟子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义与利之间有辩证关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利的仁,是空洞的仁。不合义的利,是有害的利。最大的仁,就是让民众脱离水深火热的祸难,这就是最大的利。统治者有了过失,不要对百姓进行欺瞒,其他人也不要从旁遮掩,而要及时认识错误并马上改正,才会受到百姓的尊敬。这样的治国思想,不是会令人佩服吗?
中国古代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孟子称为“亚圣”,古代著名的学者都对孟子给予崇高评价。
西汉的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又到梁国,梁惠王也不相信孟子的话,认为孟子的仁义之政,是不现实的,所谓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时,秦国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等人,诸侯都向齐国表示服从。天下各国都采取了合纵或连衡的外交政策,以能攻伐别国为强大,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崇尚仁义的主张,所以走到各国,都不能为人理解。”
东汉的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中说:自孔子去世后,讲求学术的士人有很多。只有孟轲的学问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他的主张对世道是有补救的。
唐代的韩愈作《进学解》,其中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是说孟子当时有诸子的各种主张,孟子对这些主张都加以辩驳,坚持孔子的思想主张,所以就使孔子的儒家学术得到了发扬光大。
中国发行的孟子邮票
山东邹县的孟庙中的亚圣殿
清代重刊宋本《孟子注疏》,为十三经注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