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金资源向“投资于人”倾斜,既是打开内需增长新空间、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的破题关键,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所在。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还是从现实挑战看,都应当重视“投资于人”,以扩大消费需求,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支出的“增”与“减”中,往往隐藏着经济发展新动向,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投资于人”写入其中,一时间备受各方关注。从各地公布的财政预算安排看,多个省份加大教育、就业、卫生健康等领域投入;在中央层面,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也分别增长6.1%和5.9%,宏观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推动资金资源向“投资于人”倾斜,十分重要且必要。这既是打开内需增长新空间、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的破题关键,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所在。
“投资于人”是相较于“投资于物”而言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物”的投资极大助力了我国经济起飞。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大量基础设施、工业制造和居民住宅建设需求,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而与这些“硬基建”相比,对人的“软投资”属于“慢变量”,拉动经济不能立竿见影,提振消费也是通过改善民生实现的,投资回报还可能随着人口流动而转移,地方投入积极性相对偏弱。
既如此,为何还要强调“投资于人”?这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有关。当工业化和城镇化步入下半场,传统基建的空间缩减,铺摊子、上项目的老路逐渐走不通,投资重点自然要适时而变。202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52万亿元,放在全球来看也是“大块头”。投资效率却在下降,从2008年到2023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由2.84攀升至9.44,表明增加产出所需的投资明显变多。
一边是“投资于物”需求变少,一边是“投资于人”仍有不足,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仍待释放。比如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约有1.1亿流动人口难以在常住地安居,在配套相应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存在大量公共投资缺口。加大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减少消费后顾之忧,百姓才会逐渐转变“储蓄优先”的习惯,真正敢消费。
强调“投资于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消费的模式,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假使长期生产有余、消费不足,经济循环势必放缓,对提高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整体效益都会产生影响。好比一个人吃了很多东西,只有消化得好,肠胃才不会阻塞,身体才能健康。从这个意义看,“投资于人”是打通经济循环梗阻的关键变量,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更持久动力。
“投资于人”还要抓住重点痛点。在投资方向上,这些年我国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作出不少努力,但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方面,仍有“欠账”要补。在重点人群上,越是中低收入群体,提升收入后的消费倾向越高。农村居民消费缺口最大,尤其是近3亿农民工和2亿进城农民工。
当前,务必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落实落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发放育儿补贴、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等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物的积累,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投资于人”不是对“投资于物”的否定,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用“物”服务和满足“人”的需求。在惠民生基础上,还要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以“人”为出发点挖掘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