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各地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推动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交易从场外走向场内已经成为趋势。
近日,江苏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江苏省区域性股权市场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鼓励各类S基金积极参与场内基金份额转让业务。”
今年3月11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印发《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同样提及,“争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落地……引导国有基金份额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转让”。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拓宽基金退出渠道,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鼓励发展S基金、并购基金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股权投资的能力,拓宽政府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据了解,S基金的传统交易模式基本上是场外、线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撮合交易模式。各级政府为何要不遗余力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S基金转让平台,推动S基金交易从场外走向场内?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级政府推动S基金交易从场外走向场内背后有以下多重考量:
一是规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国资背景的S基金交易需要满足严格的合规性要求。通过场内交易,可以确保交易流程的透明化和规范化,避免因场外交易的不透明性导致的合规风险。同时也可以推动估值定价透明化,场内交易能够提供更标准化的估值定价体系,提升交易的公允性和透明度,减少买卖双方在估值上的分歧。
二是提升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场内交易通过集中撮合的方式,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交易平台,能够提供标准化的交易流程和规则,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场内交易能够更好地监控交易过程,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同时通过场内交易,可以减少因场外交易中的非理性抛售行为,维护资产估值的合理性。
四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S基金交易从场外走向场内,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据记者了解,自2020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已先后同意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含宁波)、江苏和安徽等多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
深圳地区在近期发布的《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争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落地。”那么,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的区域获得试点资格呢?
“从目前S基金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短时间内更多地区获得试点资格的可能性不大,S基金市场需要一个稳基础、谋长远的发展阶段,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S基金市场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短期内应该是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先行开展S基金份额转让交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发展模式。”刘斌向记者表示。
“地方争取试点资格,需满足交易规则统一、监管体系健全、风险可控等条件。路径上,初期以‘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推进,未来形成‘核心试点+区域协同’格局,避免重复建设。政策上,证监会或出台全国性S基金交易规则,推动跨区域互联互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向记者表示。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