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公司 车辆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社保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沈逸: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对世界的又一理论贡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6:50:00    

    来源:环球时报

    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自2015年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来,这一制度化安排不仅显著提升了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十年来,中国国家安全实践不断演进,国家安全的外延持续拓展,内涵日益丰富,总体国家安全观逐渐完成并形成了系统化、整体性、协同化的概念体系与知识体系,正日益成为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全球治理实践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以整体性思维推进系统性安全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突出特征,是以整体性视角和系统性方法看待与理解国家安全,系统性回应了冷战结束至今,由于全球范围国家安全内涵的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而提出的时代新命题。

    在传统西方理论框架中,“安全”更多聚焦于军事、政治等有限领域,缺乏覆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和认知框架,个别国家甚至因为自身有限的实践经验而长期忽视政治安全风险。然而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无视政治安全问题。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界,华盛顿声称的虚假信息对选举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冲击,使它重新审视政治安全议题。而中国作为后发大国,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战略博弈的复杂性更为敏锐,因此更早意识到安全的系统性本质,进而将国家安全置于全局视野之中。

    在英语中,“Safety”多指人身、物理层面的防护状态,“Security”则指国家层面抵御威胁的能力与机制。西方传统国家安全研究,单纯根据发达国家的自身发展经验,长期偏重“security”,而将“safety”排除在安全研究的视野之外,偏重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安全博弈,而忽视国内的安全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性地融合这两类安全概念,准确把握了冷战后治理边界融合、国内与国际议题持续交互的全新特征,强调国家安全不仅是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也涵盖国家治理体系对各类风险的综合应对与韧性构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们日趋明确感受到,除非能够超越冷战时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认知,构建系统性的安全认知与分析框架,否则国家就难以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应对各种新型风险与威胁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构建起涵盖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核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安全体系,实现了国家安全的全面统筹与内在协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战略远见与治理能力。

    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协同共进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国家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将二者对立或割裂看待。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明确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和安全要同步推进。也就是说,必须统筹安全与发展。这一战略判断的作出,不仅源于对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面对新形势下国家面临复合型风险挑战时的必然选择。

    中国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增强国家安全的重要路径,因为中国清晰地认识到,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在此基础上,中国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在经济领域,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在科技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了国家科技安全保障水平;在社会领域,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了整体公共安全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积极防范“安全焦虑”可能引发的发展停滞,确保发展动力与安全保障并举发力、相互促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发展新道路。

    当前,美国滥用“关税大棒”、破坏全球产业链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全新的安全威胁与挑战,令世界多数国家陷入“安全焦虑”与“发展焦虑”的双重困境。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倡导的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理念,既回应了现实问题,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厘清国家安全与个体行为的联动关系

    传统观念和实践中,在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国家安全被等同于国家秘密保护,是“政府的事”或“专业机构的事”。然而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中美战略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国家安全与个人、社会的关联不断加深,安全的人民性、全民性特征愈加突出。

    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每一位公民的现实责任。从科研人员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的不懈努力,到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的敬业奉献,每一个个体的积极作为,都是构建国家整体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今天,无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置身于国家安全之外。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2023年所指出的,美国将1300余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类制裁清单,不仅危及这些企业本身的经营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无数家庭的就业与生计。这一现实充分表明,国家安全问题已不再遥远抽象,而是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身边事”。

    通过持续推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中国社会正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促安全、人人为安全”的良好氛围。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度化、体系化、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是打造新时期应对新型国家安全风险“全社会途径”的战略使命与关键任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不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4月15日这一天,不断强化、优化和深化与时代相符合相匹配的国家安全教育新方式、新思路、新模式,是当下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球价值与理论贡献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具备重要的国际借鉴意义。面对全球化深度发展与地缘政治冲突交织演变的当下现实,各国之间的安全已高度关联、难以独善其身。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强调在相互依存中实现互利共赢、在彼此尊重中追求风险共治,体现了对全球治理变局的深刻洞察。

    作为一种立足本国经验、回应全球挑战的安全理念,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拓展了传统国家安全理论的边界,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新的制度资源和思想资源。它不仅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安全治理的新范式,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增强的思想引领力与制度创新力。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笃行不怠。总体国家安全观已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制度化、理论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进程中,这一安全观将继续发挥战略统筹作用,凝聚全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强保障与理论支持。(作者是复旦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